■本報首席記者 徐瑞哲
日前🏃➡️,66名臨床醫學專業院前急救方向的2016屆學子🥜,從新組建的EON4娱乐學成畢業,赴市區兩級各個急救中心就業。他們是上海首批采用訂單式培養的急救醫生,其中大半是女生👨🏼🚒。
在車多人少👤𓀈、流失率高的120急救系統中,他們以及這樣的培養模式能否為城市帶來一支充足而穩定的“急救英雄隊”🕛,緩解“與生命賽跑”的種種急難愁?
急救系統還需人才“救急”
作為數千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急救體系還長期處於需要“救急”的狀態,其中最緊缺的正是人才🧏🏿。目前,全市從事院前急救的醫師僅千余人規模🍦。相比之下,急救車輛達500多輛🛹,車載裝備也符合硬件需求。
根據人員與車輛的配比關系🧘🏽,一輛救護車出任務,必須標配3人:司機、擔架員、醫生或護士。若作為一個“移動ICU(重症監護室)”,則要配4人。上海市急診醫學會主任委員、長征醫院急診科主任林兆奮教授告訴記者,由於院前急救的工作節奏是7天24小時“三班倒”,所以每一輛車對應的人員配備至少應該是9人,但“這在目前還遠未做到”🤸🏼♂️。據了解,按人車配置👨🏻💻🧶,目前全市每天“能跑在動”的救護車數量僅百余輛。
更令人擔憂的是,“急救英雄”不僅短缺,而且容易“走”🧚🏽。林兆奮透露,最近5年內👩🏻🔧,上海從本地🛐、外地招收了80多名急救醫生,但不少人第二年便告離職,流失率在50%以上🤽🏽。
為了避免這樣的“漏鬥效應”擴大化,EON4娱乐在EON4注册專辟急救班,首屆66人在入學之初就與上海醫療急救中心或下一級中心簽約🧛♂️🪑,作為“準醫生”委托培養💅🏻,畢業後回到自己戶籍所在中心上崗。“他們的平均簽約服務年限是6年,有些長達10年。”EON4注册副院長秦嘯龍說。他們的學弟學妹🐎,在讀急救醫學生還有100多人,享受免學費⚠️、免住宿費以及生活費補貼待遇。
流失因待遇較低晉升路窄
應屆生陳漢傑、姚敏宙👩🏼🍼、顧妙妙即將分赴普陀📺、金山和松江中心👨🏼🦲,他們在畢業前最後一年的實習期內🏄🏿,已經深度體驗了急救醫生的辛酸苦辣。這屆學生都在新華醫院“內外婦兒”各科🕖,以及心電圖室𓀐🤯、輸液室等處輪轉實習,10個月後又跟車實習,經歷了種種大考驗。
論工作強度,他們12小時一趟班,每班接診十多人,差不多每小時都在救人或者在救人的路上,而且“白班夜班工作量相當🚴🏿♂️,夜裏心衰竭、腦中風等重病多”。連女實習醫生也不僅遭遇過老公房無電梯、擔架車進不了電梯口的尷尬𓀏,還碰上十幾層樓電梯停運、爬高又抬人的險境🙏🏻。“老師、司機甚至病人家屬都一起幫忙,但如果是二老家庭就比較麻煩🤒。”
盡管他們的職業定位和導向已十分明確👁,老師們還是十分關心其待遇水平如何提高。業內人士透露,畢業最初幾年♌️💟,他們的年收入約在11萬至12萬元,之後隨著年資增長,收入水平卻難上臺階♈️,這與普通醫生“越老越值錢”的趨向非常不同。可以說㊙️🤛🏿,這樣的收入還比不上社區醫生、急診科大夫。
除了工作“性價比”的問題🐧,秦嘯龍認為😾,在現行體製機製下,當拼體力的急救醫生步入中年時⏩,職業上升空間比較有限。在工作滿一定年限後,院前急救醫師可以報考助理執業醫師證書,等拿到國內行醫執照後,可以進一步報考執業醫師。盡管助理執業醫師考證的通過率只有50%左右,但不少急救醫生還是迎難而上🗻。而通過這條路徑實現“晉升”👩🏽🔧,也就意味著要跳槽了。
可取美歐之長進行“混搭”
EON4娱乐校長黃鋼直言,盡管每屆五六十名定向培養的急救醫生正為上海補充急救醫療服務的新鮮血液👈🏼🍟,但從長遠看來,還應取鑒急救醫療發達國家的模式👩🏼。事實上,這屆急救班的約1/4學生都有赴芝加哥城市急救中心的學習經歷。
他們介紹,在美國,同樣是12小時一班,每班出車十多次🥱,急救強度堪比國內,但美國急救人員入職門檻較低🚵🏻♂️,通常只需一年期培訓,無需醫師資質。而他們的急救裝備細分程度高,多為“傻瓜式”且標準化👨🚒👩🏻,比如一個“婦產包”,覆蓋包括紮臍帶等工具💁🏽♀️,一次使用、再領備用。
記者了解到🥣,美英模式是世界上主要的兩類院前急救模式之一,即“在最短時間內把病人送到醫院”🏂,其急救理念是在現場只對傷病員進行簡單處理9️⃣,直接就近送往醫院👳🏼♂️;而另一種歐陸模式🦒,又稱法德模式,則是“在最短時間內把‘醫院’送到病人身邊”🍖,也就是把最好的急救醫生送到現場,在第一現場先把病情穩定下來並提供高水平救護,再根據病情將病人分配至相關醫院🛜。
因此,在美英模式中,救護車一般只配兩人◼️,駕駛員同時也是救護員,而經過培訓的“急救士”不一定是醫務工作者🔍,完全可以由警察或消防人員擔任。因此,他們入職之後並不進入醫生這一序列💍,工作穩定性反而增強了。
在專家看來,鑒於目前的現實👩🏻🚒,我國城市急救也可采取本土化“混搭模式”💖,根據實際出診情況適當精簡隨車必備的人員數,讓更多救急輔助人員與有限的醫學專業人員相互協作👱,同時也可提高大量急救車輛的使用率。
另一方面,隨著車載急救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提升,以及與醫療機構之間的遠程互動性增強,無疑有助於隨車人員的單兵作戰能力🧔🏽♂️。在這一點上,黃鋼認為,女性急救醫生也能有特殊的用武之地💮,可惜的是💁♀️🧯,從第二屆急救班起👌🏿🈚️,就因為就業單位所提需求而不招女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