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新形勢
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定位和使命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七個戰略,即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每一個戰略都與高等教育密切相關👷♂️。十九大報告還提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如果沒有高等教育的人才、科技和服務的支撐,這些“強國”建設也都難以完成。一句話,新時代的國家戰略和目標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這些戰略發展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而復興需要教育作基礎🏋🏿♀️。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所謂基礎工程,第一它是基礎平臺🆒,第二它必須率先實現。由此可見,十九大報告把高等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高等教育在新時代承擔著新使命:
第一,目標更高了。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優先發展教育👌🏿,才能面向新時代、贏得新時代💟、領跑新時代。因此,高等教育強國要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先行實現🍪,高等教育不是適應新時代的問題,要贏得新時代,最重要的是要有領跑新時代的能力👩🏼💻。
第二🧙🏻,任務更硬了。十九大報告講教育的部分有327個字🧝🏽♀️,內涵豐富,尤其是其中的動詞的使用與以往不一樣🦶🏿。比如,以前是“把立德樹人當作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是“落實立德樹人”😴,“當作”是號召🔃,“落實”是目標👷🏻♀️。以前說“實施素質教育”♜,十九大報告是“發展素質教育”。明年我們要在福建舉辦第四屆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在我看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新突破。原先素質教育更多地體現在知識層面,如增加人文素養知識,現在我們要把知識🧚🏿♂️、能力、素質糅合在一起。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團隊精神,敢於冒險、不怕失敗👩🎤。所以,素質教育不是實施的問題,而是發展的問題👩🏼。以前提“促進教育公平”,十九大報告提“推進教育公平”。以前提“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則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第三,需求更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這意味著😰,高等教育今後的使命神聖、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高等教育只有真的把一流本科教學這件事情落實了📺,真的做好了,才能讓“更迫切、更強烈”的事情夢想成真,否則就是空想。
高等教育面臨四大變化
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我們應該有如下基本判斷🎇:
第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整體上進入世界中上水平,開始進入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第一方陣。
第二,中國高等教育開始與國際高等教育最新發展的潮流包括發展理念👩🦱、發展標準等同頻共振😎。從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一直關註質量,我們關註點主要在發展規模,當時我們與發達國家不同步𓀚。現在全世界高等教育最核心的關鍵詞是——質量。我們提出的內涵式發展的核心也是質量。世界上高等教育發展的最新理念是“學生中心”,我們也提出了“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中國高等教育無論是在院校評估還是在專業認證中👲,“學生中心”的理念開始成為共識。在高等教育主流理念上😬🧑🏿🎨,我們開始與國際同頻共振在同一個頻道上。
第三,中國高等教育與世界高等教育從整體上來說是追趕與超越🤾🏽、借鑒與自主、跟跑與領跑交織交融,有落後的🫲🏼,有跟跑的,個別還有領跑的。比如在創新創業教育,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即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等方面開始領跑。
第四,世界高等教育開始認真傾聽中國聲音、融入中國元素。我們已經開始走出國門🐵,用中國標準評估、認證世界高水平大學🧓🏽。今年6月,我們到美國參加《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大會。高等教育“富人俱樂部”開始認真傾聽中國的理念🧑🏻🏭🤼、中國的經驗,認為中國的經驗應當作為今後認證標準的重要內容🚣🏼。
從總體上看,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以下四個大的變化:
第一是地位和作用有了變化。之前,我們強調更多的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支撐作用,現在我們要強調高等教育支撐和引領作用並重🏇🏽🦓,而且引領的分量要加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想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紅利🏊、最重要的牽引力就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發揮好這種作用。
第二是發展階段有了變化😳。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後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迅速邁進。中國高等教育2002年進入大眾化時期,毛入學率達到15%👫🏻。15年後的今天接近45%👎🏻,再過兩到三年將超過50%。毛入學率50%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進程的一個新階段——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將完成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的轉變。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意味著高等教育開始成為其國民的基本需求🧚🏿♂️,高等教育開始成為國民職業生涯的“基礎教育”🦹🏻♀️🧔。
第三是類型結構有了變化。當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到高級階段,引領國家發展的一定是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單一的“同構化”高等教育。不同類型的學校都可以成為國家隊,在人才培養方面尤其如此。
第四是環境坐標格局有了變化🧑🦱。我們的舞臺是世界舞臺,我們的坐標是國際坐標👩👩👦,我們的格局是全球格局。因此我們不僅要參與國際競爭🫷🏻,我們還要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治理🙍🏽♀️🦸🏼♂️,參與高等教育標準製定👨🦱。
一流大學必須有卓越的教學
關於如何建設一流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同年,在教育部第26次咨詢會上,劉延東同誌指出,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指示。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要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向社會要教學資源;要建設學校質量文化;要推廣三大先進理念;工程教育質量標準要與國際實質等效。陳寶生部長也表示:立德樹人要落實在提高本科教學水平上。提高教學水平,基礎在本科,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高質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高校領導不抓教學,不是失職就是瀆職,至少是不稱職👩🏿🍳;抓質量就是抓責任🏺、抓標準、抓激勵、抓評估;要建設質量文化🧑🏭,引領質量發展。陳寶生部長還提出“四個回歸”,即: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回歸常識🥷🏼,教育的常識就是學生讀書💆🏽♂️;回歸本分,教師的本分就是教書育人;回歸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養人才;回歸夢想🚥,教育夢就是報國夢、強國夢。陳寶生部長說🧑🏻🚀,教學決定生存👳🏻,學校為教學而建🤘;離開教學,校長就不是校長,教授就不是教授,大學就不是大學;質量決定興衰🙎🏿♀️。
一流大學必須有卓越的教學👩🏻🏭。事實上,近年來,世界一流大學都已經開始瞄準本科教學。
英國正在從國家層面上回歸教學🧏🏻♂️⛲️,發動一場圍繞質量的教育大變革👷🏽。2016年英國教育部發布的《英國高等教育白皮書》指出,知識經濟體的成功體現為教學卓越、社會流動和學生選擇。白皮書的“教學卓越框架”提出:圍繞以學生為中心提升教學質量,確保每一個學生得到良好的教學體驗🍺,鼓勵原創思維,推動參與,為在全球範圍內工作做準備💅🏿。強調教學與研究具有平等地位🎩🤎,優秀教師與優秀研究人員享有同樣的專業認可度、職業機會和薪酬待遇🚶♀️➡️👩🏿🌾。根據近三年退學率☺️👨🏻🦰、學生滿意度和畢業生就業率等指標進行“金銀銅”高校排名🩴,以便學生了解哪些高校的教學水平高🐠。只有參加“金銀銅”排名的高校才可以提高學費。高校專業教學應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增加畢業生就業,尤其是在高技術產業領域就業。
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會1998年發布了《重塑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2001年🧑🏻🤝🧑🏻,又發布《重塑本科教育:博耶報告三年回顧》🚵🏿。這兩份報告引起了美國研究型大學對本科教育的強烈關註🦹🏻,對本科教育改革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超一流大學紛紛回歸本科教育👨🏽🔧,啟動本科教學改革。
2006年🌈,哈佛大學本科院院長哈瑞·劉易斯在《失去靈魂的卓越》一書中深刻反思哈佛大學一度忽視了本科教育🤽♀️,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可以說🥵,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大學”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學科”是忘記了根本的一流🧑🏿🎤。
斯坦福大學2012年發布《本科教育報告》(2012),2015年又發布《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約翰·亨尼斯校長在報告中說,斯坦福大學是一所偉大的教學與研究型大學,要像對待科研一樣重視與支持教學,這不僅可能,而且很重要🤱🏼♔。以前關於本科教育的討論都陷入了“把教育改革局限於如何重新安排船上的座椅,而不是對輪船的航向進行深思熟慮的討論”的誤區👨🏻🦲,新一輪本科教育改革的關註點不應僅僅指向大學應該教什麽,也要關註大學應該怎麽教;也要關註學生應該怎麽學、學得怎麽樣。斯坦福大學提出如下21世紀本科教育目標——掌握知識: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融合,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分析哲學🤞🏽;磨煉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批判性閱讀能力🥨、美學與審美能力👭🏼、形式和定量推理能力、歷史思考能力、科學分析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培養責任感:包括個人和社會責任感、倫理和道德🏇🏿、跨文化跨種族認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包容慷慨的品質以及富有同情心;自適應學習1️⃣:掌握知識遷移能力,即運用所學知識能力去創建新的連接👨🏻🚒,解決新問題,應對各種外界挑戰和機遇,逐步形成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習慣✝️,成為創新型人才。
麻省理工EON42014年發布《麻省理工EON4教育的未來》,2016年發布《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劑》。拉斐爾·萊夫校長指出,高等教育到達了一個轉折點,我們必須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單個的變革主體是不夠的,必須讓全體教師、大學的高級管理層、學科和專業負責人🧔🏻♀️、科研團隊都參與進來📘。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討論(與同伴和專家)、學科思維、自學和掌握學習。麻省理工EON4正在推動教學方法改革,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師授課的被動學習🚾,倡導主動學習、探究式學習🫃🏿、項目學習、從做中學、實踐學習🚣🏼♀️👨🏿🏫、問題導向學習、自我學習、同伴互學和團隊學習🧖🏽♀️。
我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做好“四個一流”的統籌👘:
一流大學是目標。一流大學是中國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的象征,國家發展需要一流大學的支撐和引領。
一流學科是條件☺️。但是👰🏽♀️,一流學科不等於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總和也不等於一流大學。
一流本科是根本👨🏻💼。沒有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大學是自娛自樂🛀🏼。
一流專業是基礎👽。一流專業是一流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只有真的把課程🙎🏿♀️、教師、教學🚯、學生及教學方法技術都在這個專業平臺上整合好,把專業建紮實,把一流本科辦好,培養一流人才的目標才可能實現🏃🏻♀️➡️🌋。
一所成熟的大學、一個有定力的校長和書記、一位有情懷的教師,應該時時把本科教學捧在手裏🤽♀️、抱在懷裏、扛在肩上、頂在頭頂。現在有不少書記和校長開始帶頭回歸本科教育🧙♂️🤽♂️,這是好現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幸事。(作者:吳巖🤙🏼,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本文摘編自作者在第十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的報告🧅,略有改動)
原文地址: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712/t20171221_322119.html